Skip to main content

「讀書到底有沒有用?」
這個問題多年來始終爭論不休。有些人舉出成功的企業家、藝人或創業者告訴你讀書不重要;也有人認為好成績與好學校代表階級,更代表未來。

但如果真正把這個問題攤開來看,答案遠比口號複雜,也比想像中務實。

我大學的時候其實非常混,混到差點不能畢業。照理來說,我應該是最能代表「讀書沒什麼用」的案例,但如果你問我,我會給你完全相反的答案。因為回頭看我這一路,讀書、學校、環境、同儕、習慣,全部都在我的人生裡留下了痕跡,只是當時的我看不見而已。

學校最核心的影響不是課本,而是環境

對孩子來說,生活裡相處最久的人不是父母,而是同學。每天待在同一個空間、做一樣的功課、考同樣的試、討論同樣的事情——環境帶給孩子的影響,往往比家長想像的更深。

好的學校並不保證裡面沒有壞學生,但它確實能讓孩子「接觸負面環境的機率變低」。這不是偏見,而是一個多年觀察下來的趨勢。孩子每天模仿、比較、競爭的,就是他身邊那群人。當一個環境裡自律、努力、規矩的孩子比例較高,孩子自然會往那個方向靠。

環境不會立刻改變一個人,但它會悄悄影響一個人的方向。

家庭背景塑造的價值觀,會在學校悄悄發酵

你願不願意承認都好,一件事情是很現實的:
在好的學校裡,「優勢家庭」的比率確實比較高。

這不只是錢的問題,更包含——
家教、語言能力、生活教育、價值觀、對待事情的方法、孩子見過的世界……
這些東西不會在課本裡教,但會透過日常對話、行為模式、甚至小細節慢慢影響你的孩子。

不是說優勢家庭的孩子比較善良或比較有道德,而是他們知道的事情、看過的世界、受到的要求,本來就不太一樣。
孩子被放在這群人旁邊,自然會吸收到不一樣的「世界運作方式」。

讀書本身或許沒有直接帶來這些,但「讀進哪間學校」帶來的同儕效應,會長期形塑孩子的視野。

成績不是天賦的證明,而是責任感的展現

我原本一直以為成績好的人就是比較聰明。但後來才明白,成績反映的不是聰明,而是「願不願意負責」。

保持好成績,不是因為每次都會寫,而是因為願意把事情做完、願意面對壓力、願意整理自己的時間、願意承擔後果。這些能力不會突然出現,都是在漫長的學生時期裡一點一滴練起來的。

而我就是沒有在那段時間練好這件事的人。
所以我出社會後過得非常辛苦。

不是因為我笨,而是因為我把大學時期「不想面對、不願負責」的態度,原封不動帶進社會。現實世界沒有教授、沒有補考、沒有學期重來,因此我前期跌得特別痛。

直到我開始練習真正的責任感,人生才開始順了起來。

我人生裡讀書帶來的最大好處,其實是「人」

即便我大學混成那樣,我仍然非常幸運能進入一間好大學。

因為多年後回頭看,我的同學、學長姐、學弟妹在我職涯剛起步、最辛苦的那幾年,給我了非常大的幫助。他們進入社會後都相當優秀,而我在不同領域、不同產業裡,從他們身上學到非常多。

你要說這是不是讀書的附加價值?
我覺得是。

或許讀書沒直接教我怎麼面對社會,但它讓我站進一個好環境,遇到一群讓我後來受益無窮的人。

如果你問我身為父母會怎麼選擇?

我不會期待孩子「出淤泥而不染」。那太浪漫,也太冒險。

我會希望他從一開始就站在一個比較乾淨、比較穩定的環境裡成長。人生本來就已經夠難了,沒必要讓孩子從一開始就背著沙包往前跑。

讀書不是萬能的,但它能帶來更好的同儕、更穩定的價值觀、更健康的環境,以及更少人生彎路。

如果說讀書不能保證成功,那至少它降低了失敗的機率。而在真實世界裡,這往往比成功本身更重要。

結語:讀書不一定讓你飛,但它能讓你少掉很多坑

讀書不能決定你成為什麼人,但它會影響你遇到什麼人、站在什麼環境、形成什麼習慣。而這些東西會在未來默默替你擋掉很多不必要的撞牆。

我曾經覺得讀書沒用,因為我自己大學混得一塌糊塗。
但等人生真的跑了幾圈之後,我才看懂讀書替我留下的那些隱形資產。

讀書不一定讓你成功,
但它會讓你走的路更穩、更安全、更少繞路。
這,就是它真正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