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你以為的保守,其實一點都不保守:日常財務決策中的隱性風險

———-

在做家庭財務規劃時,「我很保守」是一句經常出現的描述。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種安全姿態,但如果把背後的決策結構拆開來看,就會發現很多所謂的「保守」,其實並不是減少風險,而是在忽略另一種風險。以下三種類型,是許多人以為穩健、但實際上正不知不覺進入的偽保守決策。

———-

一、房子不要買太貴,我很保守

不少人會選擇總價較低的房子,例如 20 坪左右的小坪數住宅,認為「買得起 = 風險小」。

但總價低不代表風險低,真正影響資產彈性的,是單價與坪數結構。小坪數房常出現單價異常偏高的情況,然而銀行鑑價是看市場均值,如果買入價遠高於平均,就算市場價格上漲,鑑價也不會跟著提升。這會造成未來增貸空間幾乎沒有、貸款調整彈性完全被鎖死。另外,小坪數因為基礎金額小,就算房價一起漲,對資產淨值的累積效果也相對有限。

看似保守的「買便宜小宅」決定,最後反而壓縮了日後所有能操作的空間。

———-

二、債務趕快還,我很保守

許多人心中最安全的狀態就是「零負債」,因此會把大量現金一次還掉貸款,但這個動作等於把可控風險換成不可控的不確定性。貸款是可預期風險,月付金固定,不會像市場價格一樣劇烈波動,但如果一次用光現金,家庭反而會面臨三個常見但被忽略的問題。

第一,突發支出無法因應,例如醫療緊急費用、家中急需用錢、收入突然中斷或孩子臨時的教育支出。沒有現金,只能賣資產或再次舉債。

第二,當市場出現下跌機會時,即便資產變便宜,也因為沒有現金而無法參與。

第三,未來是否能再借到錢,取決於收入狀態、工作穩定度、政府政策與銀行授信條件。

這些都無法掌控。看似「減少風險」的還款,反而讓家庭喪失了金融彈性。

———-

三、我不投資,我很保守

不投資通常被視為最安全的選擇,但持有現金本身就是一種投資假設,也就是認為未來資產會變便宜、物價會下降,手上的錢能買到更多。然而實際情況完全相反,生活成本長期上升,一碗麵從 40 元漲到 120 元、一片雞排從 35 元漲到 100 元,這些都是現金購買力下滑的直接證據。

房價、股價等資產類別也多屬長期上漲趨勢。現金名義上沒有減少,但能交換的價值持續下降。選擇不投資並非零風險,只是這種風險發生得安靜、溫和、不易察覺。

———-

真正的保守不是停在原地,而是知道風險在哪裡、哪些能控制、哪些不能控制,並在可承受的範圍內保留下選項。財務規劃看的不是單點,而是一整個面:資產流動性、負債結構、風險分布、現金部位、人生週期與複利時間。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排除風險,而是在合理的邊界內讓風險與效率共存,使家庭在未來不同情況下都能保有可以選擇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