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第一次到高雄演講,台下坐滿許多保險業務員,其中不少剛入行的。雖然只是短短一個小時的分享,但我更希望他們記得的是一件事——只要願意上市場,成長就會開始。因為專業的養成,從來不是在課堂上完成的,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實戰裡被磨出來的。
剛入行的那幾年,我和曉宥都沒有底薪,每天都背著「不能沒有業績」的壓力。業績低潮時,我們想盡辦法開發新客源、突破圈層;市場變動時,又得比別人更快調整策略、重寫提案。那段日子不容易,但每一次修正、每一次失敗,都是在訓練自己更敏銳、更有彈性。現在回頭看,那些挫折其實是最扎實的訓練場。因為所謂專業,不是記住多少技巧,而是你被現實磨過多少次,還能持續前進。
也因為走過這段路,我們對「學習」的定義愈來愈深。真正的學習,不是上完課、聽懂內容,而是能在市場中活用、修正、再成長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挑選團隊夥伴時會設定門檻,在訓練時也從不寬鬆。不是為了刁難,而是希望讓進來的人真的能留下來。曉宥常說,她寧願少收幾個人,也不要看著夥伴變成「免洗筷」。畢竟,每一個願意踏進這行的人,都是帶著代價來的——有人放棄穩定工作,有人承受家人的質疑,有人面對未知的焦慮。既然他們選擇相信我們,我們就有責任讓他們有成長的機會。
踏出校園、進入職場,就像從新手村直接跳進生存遊戲。這裡沒有老師幫你安排進度,也沒有人義務教你該怎麼做。薪資單就是最誠實的成績單,不及格就會被淘汰。想學什麼、想成為誰,都得靠自己主動。可也正因為如此,職場有個最大的好處——沒有天花板。你的努力,決定你的分數,而這個分數,沒有上限。
對我來說,「成交」不是銷售,而是一次專業的檢驗。價格戰是最糟的競爭方式,因為那代表你只剩價格能比。真正的專業,是能幫助客戶釐清問題,並整合不同資源,找到最合適的解方。當客戶遇到不動產、稅務、投資或傳承等問題時,我們會先理清方向,再交給房仲、銀行、會計師、律師等專業合作夥伴。我們不取代別人的專業,也不從中取利,只專注於「上心、快速」的協作。當客戶問:「這要付你多少錢?」我總是笑著說:「我只領富邦給我的薪水。」因為那一刻,他們願意信任的,其實不是報酬,而是我們的專業態度。
這些年來,我越來越相信,專業是一場長期修煉。它不只是知識,更是一種責任感。學習的過程大致分成四個階段:聽、懂、說、想——從吸收到應用,從理解到創造,最終變成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曉宥對於專業一向謹慎,對學習態度也非常嚴格。她看似「很兇」,其實是因為我們手上的案件往往涉及資產、負債、稅務、投資、傳承——這些對一個家庭來說,每一步都不能錯。我們的工作不是把商品丟出去就算,而是確保每個決策都經得起檢驗。這樣的要求,不只是對客戶的負責,更是對專業的尊重。
最後我想說,專業不是天生的,也不是考張證照就結束的事。它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修煉。你要不斷學、不斷練、不斷在錯誤裡成長。當別人看見的是你今天的成果,真正支撐你的,是那些沒被看見的鍛鍊。
Photo by Clark Van Der Beken on Unsplash